?
?
從暴利到微利,中國民營快遞業草莽生長的時代悄然過去。2016年,民營快遞巨頭們心照不宣地謀求上市,在資本的助力下,它們進入了行業競爭的新階段。
隨著“通達系”(又稱“三通一達”,指圓通、中通、申通、韻達)與順豐控股先后公布2017年上半年財報,外界也得以更多知道這些公司的實際運營。整體看,“三通一達”及順豐控股各項中期財務數據盡管依舊維持增長,但部分企業的增速放緩。
一位從事交運行業研究的分析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快遞巨頭們雖然通過上市獲得了安全邊際和生存空間,但隨著未來行業趨于飽和,行業增速的下滑在預期之中。“今年將是上市快遞企業利用資本進行大規模整合的元年,行業競爭也將由傳統的競爭指標轉向資源整合及資本運作,而且在資本運作過程中,上市快遞企業或面臨大量的資本支出,其短期的收益率將遭遇一定壓力。”
一場民營快遞巨頭們資本時代的競爭攻防戰正在打響。
一、融到的錢去哪了
界面新聞梳理發現,申通快遞、圓通速遞、順豐控股借殼上市時均募集了配套資金,其定增資金分別約為28億元(申通快遞實際募集資金約48億元,其中20億元用于支付借殼時的現金對價)、23億元、80億元。
在借殼時未進行募資的韻達股份,則于今年4月25日公布了約45億元的2017年度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預案。而遠赴美國上市的中通快遞,則在紐交所完成了約14億美元的IPO融資。
上市后的民營快遞巨頭們毫不猶豫地展現了對資金的渴求。尤以圓通速遞為代表,這家公司除了在借殼時募集配套資金外,去年完成上市后不久便迅疾拋出約85億元的定增計劃。只是,這份計劃于今年4月份擱淺。
不過,圓通速遞的控股股東蛟龍集團今年5月份通過非公開發行可交換公司債券的方式完成近5億元的融資。另外,今年8月初,蛟龍集團宣布再度進行非公開發行可交換公司債券并以其持有的圓通速遞A股股票作為換股標的,這一次的融資數額增加至10億元。
這些手握重金的民營快遞巨頭們投資計劃如何?對此,界面新聞做了如下梳理:
申通快遞定增資金擬用于“中轉倉配一體化項目”、“運輸車輛購置項目”、“技改及設備購置項目”及“信息一體化平臺項目”;
圓通速遞定增資金擬用于“轉運中心建設和智能設備升級項目”、“運能網絡提升項目”、“智慧物流信息一體化平臺建設項目”;
順豐控股定增資金擬用于“航材購置及飛行支持項目”、“冷運車輛與溫控設備采購項目”、“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及下一代物流信息化技術研發項目”、“中轉場建設項目”;
韻達股份定增資金擬用于“智能倉配一體化轉運中心建設項目”、“轉運中心自動化升級項目”、“快遞網絡運能提升項目”、“供應鏈智能信息化系統建設項目”及“城市快速配送網絡項目”;
中通快遞的IPO融資擬用于收購土地、設施建設、設備購置,購買運輸車以及信息技術系統的升級。
根據上述投資項目,并結合投入資金,民營快遞巨頭們在軟硬件的建設上毫不含糊,并在上下游的整合上集體發力。一位業內分析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快遞業整合是未來行業的一個大趨勢,‘馬太效應’更加明顯。”
所謂的“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民營快遞巨頭們在基建上的加大投入,加快規模化建設,以應對白熱化的行業競爭。
二、布局分野
無論是定位中高端商務件的順豐控股,還是快件來源主要集中于電子商務件的“通達系”。為了鞏固快遞業務,民營快遞巨頭們不約而同地在倉配一體化、快遞“最后一公里”等方面進行產業鏈布局。
縱觀各家的營收結構,其共同的特征是,快遞業務收入占比極高。過高的業務占比也意味著風險的存在。在各大券商針對這些巨頭們發表的研報中,快遞業業務量增速不及預期以及行業競爭加劇等成為共同提示的影響因素。
降低因業務結構單一化可能引發營收風險的方法便是進行業務拓展。可在業務拓展層面,民營快遞巨頭們卻出現了差異。
在業務多元化布局方面,順豐控股、申通快遞、圓通速遞動作頻頻,力度更是顯著大于中通快遞與韻達股份。
順豐控股在冷鏈物流、重貨、同城配等業務上“大展拳腳”。
截至今年上半年,順豐控股的冷運網絡覆蓋了180個城市及周邊區域,包括61座食品冷庫、174條食品運輸干線、2座醫藥冷庫和22條醫藥干線。報告期內,順豐控股上半年冷運業務不含稅營業收入約10.3億元,同比增長約86%。
在業績說明會上,順豐控股副總經理、財務總監伍瑋婷介紹,“順豐的冷運業務主要分兩塊,一是生鮮食品,占冷鏈業務量一半,能夠達到公司平均毛利率水平;二是在純冷業務,目前還在建設期,預計還需1-2年才能產生規模效應。總體上,冷運業務接近盈虧平衡。”
除冷鏈物流外,順豐控股在重貨、同城配業務上成果顯著。今年上半年,順豐控股重貨與同城配業務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7.6億元、1.3億元,均同比去年同期實現翻倍式增長。值得一提的是,報告期內,順豐控股在無人機物流領域展開布局,其與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聯合申報的物流無人機示范區獲得批準,成為首家試運營企業。
順豐控股還與中國鐵路總公司改革的消息“綁”在一起。順豐控股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甘玲表示,“公司在過去幾年和鐵路總局一直有很好合作,未來公司仍將繼續加大與鐵路總局的合作力度,充分利用高鐵在成本低、速度快等方面的優勢。關于鐵總的改革,公司將會進行認真研究并積極參與。”
而申通快遞則成為“通達系”中最先布局冷鏈物流的企業。
今年上半年,申通快遞加快了冷鏈物流推進工作,先后投資參與了上海申雪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和中國(鄭州)冷鏈交易中心項目建設。
此外,申通快遞在今年8月初還宣布擬1.33億元對快捷快遞進行增資,取得其10%的股權。快捷快遞的優勢在于重貨運輸以及直營點數量多,因而可與申通快遞形成業務上的互補。
圓通速遞曾于去年底宣布擬重組國內一家排名前五的快運物流企業,以試圖進入快運領域,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但這項重組宣告失敗。
不過,重組失敗的圓通速遞很快將目標放置于跨境物流能力的提升上:今年5月份,其宣布收購香港上市公司先達國際物流近62%的股份,成為其控股股東。
另外,圓通速遞在理財方面能力顯著。報告期內,該公司理財產品期末余額高達27.9億元,并取得了近1.3億元的投資收益,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盈利點。
相較之下,中通快遞與韻達股份則“遲緩”不少。公開信息顯示,今年以來,除了繼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外,中通快遞幾乎沒有對外投資舉動。而韻達股份唯一的對外投資則是增資豐巢科技,推進快遞“最后一公里”。
三、業績分化
業務多元化的拓展是一場時間投資,這意味著初期,業務的拓展可能會拖累主營業務,進而影響財務數據甚至市場份額。
來自國家郵政局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快遞業務繼續維持快速增長——業務量累計完成173.2億件,同比增長30.7%;業務收入累計完成2181.2億元,同比增長27.2%。
對于部分民營快遞巨頭而言,在業務量和業務收入的增速方面,它們卻“拖了”行業的后腿。業務量和業務收入增速低于行業水平的巨頭名單包括順豐控股、圓通速遞以及申通快遞。
?
今年上半年,盡管順豐控股、圓通速遞、申通快遞分別實現業務量約13.7億件、22.6億件、17.3億件,但同比增速卻低于行業增速。其中,申通快遞業務量增速偏低,同比增長率僅18.3%。
而在快遞業務收入方面,順豐控股、圓通速遞、申通快遞分別實現320億元、79.1億元、55.3億元,同比增速同樣低于行業水平。其中,圓通速遞增速偏低,同比增長率僅10.5%。
今年上半年,民營快遞巨頭們業績走勢呈現分化。除快遞業務營業收入增速高低有別外,在凈利潤方面,各巨頭們取得的成績差距明顯。報告期內,中通快遞、韻達股份凈利潤增速分別高達59%和41%,而順豐控股與圓通速遞的凈利潤增速則低至個位數,分別為7%、6%。申通快遞凈利潤增速差強人意,同比增長約23%。
與此同時,當報告期內部分巨頭業務量增速出現下滑時,民營快遞的市場份額與排名則重新洗牌。
按照業務量為統一的計算口徑(下同),2016年末,“通達系”的市占率排名分別為中通快遞(14.4%)、圓通速遞(14.3%)、申通快遞(10.4%)、韻達股份(10.3%)。
但今年上半年,中通快遞、韻達股份攻勢兇猛,圓通速遞、申通快遞則呈守勢。進而,在上半年的市場份額排名中,韻達股份(11.4%)超越申通快遞(10%)躋身“通達系”第三位,而中通快遞(15.4%)則拉開了與圓通速遞(13.1%)的差距,其市占率領先圓通速遞2.3個百分點。
順豐控股今年上半年的市場份額較去年末有所下滑。國金證券近日發布的一份研報指出,“伴隨快遞行業增速放緩,加之順豐堅持中高端定位,高端商務需求增長更低,公司業務量增速下降更為明顯。”報告期內,順豐控股的市占率為7.9%,較2016年末減少0.3個百分點。
事實上,除了圓通速遞因一季度加盟網點事件沖擊等客觀原因,致使今年上半年核心財務數據普遍“敗退”之外,順豐控股與申通快遞在主動犧牲業務增速和市場份額時,卻換來了單票收入的上升。報告期內,順豐控股、申通快遞展示出了“棄量保價”的經營策略,報告期內單票收入雙雙攀升,大有以退為進之勢。
數據顯示,自2012年至今,我國快遞單票收入減少了約6元/件。今年上半年,我國快遞行業單票收入為12.6元/件,較2016年末繼續下滑。在微利時代的快遞行業,單票收入成為快遞巨頭們衡量盈利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
財務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順豐控股與申通快遞單票收入分別為23.30元/件、3.22元/件,同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2.2%、6.4%。
上述業內分析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指出,單票收入的上升有利于應對行業價格戰,“順豐單票收入遠高于行業水平,報告期內這一數據環比與同比上漲,保障其議價能力;申通則受單票收入持續上升以及成本管控的影響,其單票凈利同樣同比和環比上升,維持了整體的盈利能力。”
民營快遞巨頭上市后,快遞行業的競爭被推向了一個新階段。在資本的助力下,巨頭們互相激戰、拼殺,以謀求在新一輪的洗牌潮中立于不敗。盡管,未來誰將最終笑傲不得而知,但毫無疑問,行業地位的爭奪還將繼續。
?
?